全城7x24小时免费上门,您的生活服务帮手
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路线之争,在2025年5月迎来一个重要里程碑……
在电动汽车突飞猛进的今天,电池,仍是悬在行业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续航焦虑未解,安全隐患犹在,能量密度与使用寿命的天平难以兼顾,电动车距离“完全替代油车”的终点似乎还隔着一层技术迷雾。
就在此时,宝马的一辆i7测试车驶上慕尼黑的道路,成为那个或许能改写未来的“奇点”。这辆i7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心脏”——一块真正意义上的全固态电池。它不仅代表着宝马在下一代电池技术上的重大突破,也标志着固态电池技术从实验室跨越到了实车验证阶段。这个举动,或许正是打开电动车下一幕帷幕的钥匙。
上路!全固态电池的首次实车验证
近日,宝马集团宣布,全球首辆搭载全固态电池的BMW i7测试车型在慕尼黑正式上路。这不仅是一项技术展示,更是宝马与固态电池先锋企业Solid Power近十年合作的阶段性成果。测试车辆搭载的全固态电芯由Solid Power提供,并在模组结构上进行了适配性革新,以满足宝马现有电驱系统的性能需求。
此次实测不仅关注基本性能指标,还针对电芯膨胀管理、运行压力控制和温度调节等关键问题展开深入验证。宝马电芯与模组副总裁Martin Schuster指出:“BMW i7全固态电池测试车的上路,充分体现了宝马的技术开放战略。我们始终以用户需求为核心,通过与全球顶尖伙伴的深度协作,持续推动电芯技术迭代。”
这并非宝马对固态电池的初次涉足。早在2016年,宝马便与Solid Power展开合作,并通过2021年的战略投资,2022年在德国帕尔斯多夫共建全固态电池原型产线。如今,这条技术线路不仅贯通实验室与道路,也彰显出宝马对未来电动化方向的深刻判断与坚定执行力。
值得一提的是,这款测试用电池采用了目前被公认最具产业化前景的“硫化物固态电解质”,完全符合中国汽车工程学会最新发布的《全固态电池判定方法》团体标准。这再次验证了宝马在全球前沿电池标准制定与技术落地中的领导地位。
从理想到现实:固态电池的光环与挑战
宝马全固态电池包
固态电池为何被视为下一代电动车的“终极武器”?原因不外乎三个关键词:更高的能量密度、更好的安全性与更紧凑的结构设计。
传统液态锂电池采用的是液态电解质,其安全问题和能量密度始终受限。尤其是锂金属负极虽然拥有近十倍于石墨的理论容量,但在液态体系下极易形成“锂枝晶”,引发短路甚至爆炸。而固态电解质具备更高的机械强度,不仅能抑制枝晶生成,还可以稳定高比能电极材料,理论能量密度可达600Wh/kg,是当下最先进三元锂电池的两倍以上。
在安全性方面,固态电解质的热分解温度远高于液态电解液,通常达到200℃以上,显著降低电池热失控的概率。更重要的是,即使发生故障,其热释放过程更温和,降低了车辆自燃风险。
然而,技术的理想往往难敌现实的复杂。固态电池在导电性、循环寿命、制造难度及成本控制上仍面临不少难题。当前固态电解质的离子导电率远低于液态体系,充放电功率受限,无法满足高倍率工况需求;而且与电极紧密贴合导致使用中容易开裂,寿命相较液态电池尚存短板。此外,其材料成本远高于主流电池体系——磷酸铁锂成本不足0.5元/Wh,而固态电池则高达2元/Wh,是后者的4倍。
现阶段市场上所谓的“固态电池”大多仍为“半固态”技术,即在固态电解质中保留部分液体成分以提升导电性。如智己L6、蔚来ET7等续航破千车型,均搭载此类“过渡方案”。从行业角度来看,真正全固态电池,则被视为电动汽车电池技术的“圣杯”。
中国速度:产业热情与技术军备竞赛
宝马的技术突破,让原本领跑的中国汽车行业,再度感受到竞争压力。
2024年以来,中国固态电池进入“军备竞赛”阶段。上汽、国轩高科、一汽等头部车企和电池企业先后宣布启动中试线或量产规划。其中,上汽表示将在今年底实现固态电池在MG4上的量产应用;国轩的中试电芯能量密度已达到350Wh/kg,并进入装车测试阶段。
政策层面亦持续加码。《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首次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方向;2024年2月,工信部等八部委发布《新型储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明确将固态电池列为重点攻关技术;多地政府亦通过政策激励扶持固态电池全产业链发展。
从全球专利布局看,中国已成为固态电池专利申请最多的国家,占全球比重达35%,仅次于日本的37%。在由“数量”向“质量”跃迁的进程中,中国正逐步缩小与技术原发国的差距。
不过,业内共识也很明确:真正的产业化节点或许要等到2027~2030年。在这之前,仍需解决材料界面稳定性、循环寿命、规模制造等关键问题。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预测2030年才可能实现小批量装车验证,2035年进入真正的规模化应用——宝马的全固态电池上车,无疑为目前在电池技术领域刚刚有所优势的中国汽车产业,敲响了警钟。
着眼长远:宝马的中国布局与技术生态构建
BMW i7全固态电池测试车
面对尚在迷雾中前行的固态电池产业化道路,宝马的选择是“先上车,再进厂”。通过实车测试提取真实数据,加快反馈迭代;同时,以战略投资和全球协作筑牢技术根基。
尽管此次测试车在德国本土上路,宝马的“中国战略”同样值得关注。2024年,宝马联合清华大学成立未来出行联合研究院,聚焦热管理与新材料开发等关键技术攻关。在电芯制造层面,宝马早已与宁德时代形成深度合作,共创的大圆柱电芯实现了能量密度提升20%的突破;而在沈阳,宝马投资百亿元打造的大圆柱电池产线将在2026年投产,真正实现“中国智造,全球标准”。
在生态维度,宝马更早已构建起动力电池全生命周期的闭环管理体系,100%退役电池材料实现回收利用。这种对长期价值链的投资,既是商业逻辑的体现,也反映出其在可持续发展议题上的坚定承诺。
结语
宝马i7测试车驶上道路的那一刻,或许并不惊天动地,它没有打破续航纪录,也没有一举颠覆业界认知。但正是这样一辆“静静开动”的汽车,将过去十年技术积累、产业协作、战略投入的成果推上了现实舞台。
在“新世代”战略指引下,宝马不仅在电池技术上谋篇布局,更通过持续投资中国、深耕本土创新生态,描绘出一个技术与市场双轮驱动的未来。这个未来未必一帆风顺,但却在一步步接近——它不一定最快,但方向是对的,脚步是稳的,愿景是远的。驶向前方的,不止是宝马的一辆车,更是一代技术,一次产业跃迁,一段未来旅程。
2025-05-29 01:47:01
2025-05-29 01:47:01
2025-05-29 01:47:01
2025-05-29 01:47:01
2025-05-29 01:47:01
2025-05-29 01:47:01
2025-05-29 01:47:01
2025-05-29 01:47:01
2025-05-29 01:47:01
2025-05-29 01:47:01